您好,欢迎访问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·「中国」官方网站!
网站地图 |   收藏本站   |    联系尊龙凯时

400-123-4567

张宝生:乡村医生的“妙手仁心”

发布日期:2024-08-07 00:48:10 浏览次数:

  张宝生同志,男,丹阳市导墅镇东泊村人,1954年11月出生, 1975年11月成为导墅东泊村的一名“赤脚医生”,2010年9月加入中国,2008年荣获“全国优秀乡村医生”称号,2016年2月23日病逝,享年62岁。在41年的基层卫生工作中,他爱岗敬业,恪尽职守,忘我工作,泊淡名利,无私奉献。41年如一日,他把全部精力倾注于卫生事业和村民健康服务之中,把满腔真情献给了村民和挚爱的卫生事业。因积劳成疾,2012年他被诊断为胃癌,但仍一边与病魔抗争,一边坚守工作岗位,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,将遗体捐献给了为之痴迷一生的医学事业。

  张宝生自 1974年10月起从医,在东泊保健站任职,从此开始了长达40多年的乡村从医生涯。

  虽然不是医学科班出身,只是一个行走田间的“赤脚医生”,但他主动参加各种业务培训、自费到南京医学院、南京中医药大学进修、订阅医学书报杂志、向民间医师教……凡是能提高自己业务的事,张宝生必然充满激情,求师若渴。当时,邻村有一位老中医,懂得治疗小孩子肚子疼的偏方。张宝生先后六次上门拜师学艺,最终感动老先生破例把祖传偏方传授给他。这样拜师学艺的故事,发生在张宝生的身上还不只这一回,方圆百里内的老中医家里,都留下了他求知的脚印。功夫不费有心人,在长期的农村从医过程中,他积累了丰富的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经验。尤其在中医中药、针灸方面积淀了一定的造诣。他亲自动手采摘、种植中药材,先后配制出各类丸散膏药二十余种,治愈了很多患者,维护了村民的健康甚至延长或挽救了一些重病患者的生命,开创了全市乡村医生研制中药的先河,一时成为多地学习的榜样。

  1997年,东新村元褚自然村村民杨伟星被某大医院确诊为肺部肿瘤,生命体征处于弥留状态,家人为他穿好了寿衣、设了灵堂,张宝生是被请去确认其是否死亡的。但他搭脉诊断后良久,一语惊人:病人可能还有救!于是,他开了药方,让家人立马抓药。杨伟星家人熬好后沿着病人紧闭的唇际缓缓流进口里、胃里,一夜、两夜……第三天,杨伟星居然能翻身了!经过张宝生两个多月的治疗,杨伟星终于神奇般痊愈。在张宝生的临床病例中,这种“起死回生”的奇迹并不是唯一。在元褚村采访,顾根久告诉记者,其岳母吴玲娣当年因严重的心脏病被医院宣布不治,家人已经准备后事,多亏张宝生医生赶到后妙手回春,岳母因此“赚”了16年,直到几年前才以96岁高龄去世。

  40多年来,无论刮风还是下雨,无论严冬还是酷暑,张宝生每天早上6点多钟上班,往往一坐下就没有起身的时间,直至坚持把最后一个病人看完才下班。由于名气越来越响亮,张宝生的工作时间也越来越长。几十年来春节、中秋长假,他基本上都是在诊室里度过的。“医好病人,是我最大的生活享受。”尽管如此,张宝生自己并不觉得辛苦,他经常与他的同事、朋友、家人说这样一句话。曾有深圳、南京、常州等不少外地医疗机构高薪聘请他去工作,都被他婉言谢绝。他说,家乡就是他的根,村医就是他人生的舞台。

  这么多年来,无论男女老幼,只要和张宝生打过交道的人,都对他的医德赞叹不已。正如导墅村党总支书记周群宜所说的,“我这辈子见过的人也不少,但像张宝生这样的确实罕见。不仅医术高超,医德更加让人敬佩,他为农村的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。

  在外打工的下琴村民沙庚荣说到张宝生,感激之情不知道如何表达。原来,十多年前妻子子宫肌瘤大出血。当时他正好在南京做业务,是张宝生把妻子及时送到了医院并且垫付了2000多元的费用,而且每天到医院帮忙送饭,直到他赶回来。91岁的姜金华说,每次去村卫生室输完液,都是宝生医生骑摩托车把她送回家。“师傅乐善好施,这么多年救助的经济拮据的患病人员不计其数”,共事多年徒弟张冬梅对于师傅的善举,已经司空见惯了。她说,在农村有很多经济比较拮据的村民,有时甚至只带几毛钱、几块钱来就医。每每遇到这种情况,张宝生总是笑脸相迎,仔细诊断后,自己垫钱给病人拿药。 时间长了,张宝生自己掏钱为病人看病的事,连他的妻子张红梅都知道一二。尽管这样做,张红梅对丈夫的善举一直非常支持。“他常说,要善待身边人,善待别人也就是善待自己。”在张红梅眼里,丈夫不但在看病时帮助别人,在生活上对身边人也是关心备至,不仅是对本地人,对外地人也是这样。

  巴乔村的吉氏瘫痪在床三年,靠点滴、药品维持生命,张宝生风雨无阻地跑了整整三年;东邮村的陈老先生夫妻均为八旬老人,难免经常生病作痛,张宝生亲自上门诊治、送药,义务服务了十多个年头。那辆陪伴了张宝生十几年的重庆80摩托车,也不知载送过多少就医的孤寡老人安全回家。

  在乡亲们眼中,张宝生精湛的医术固然难得、令人钦佩,但他那颗仁慈、悲悯的医者之心,那淳朴、本色、温暖、亲和的善意关怀之心,以及他那问冷暖、问病痛、问疾苦的仁爱之心,无时无刻都在温暖着病人们的心房!

  尽管医术高超,但由于长期饮食不规律、辛苦劳累及病后休息不好等综合因素,张宝生在2012被确诊为胃癌晚期,并于2013年4月份接受了手术。张宝生的徒弟张冬梅说,半年前,张宝生的病转移到骨头,但他还是忍着剧痛,每天到卫生站上班,走不动就骑摩托,站不起来就一直坐着,在外人面前依旧谈笑风生,只是在没人的时候才低头捂着肚子轻轻。尽管如此痛苦、艰难,张宝生还是坚持每天到卫生站坐诊,一直到除夕的下午近五点,才和同事一起下班回家。没想到,这一别,就成了永诀!

  几十年来,张宝生一直把名利看得很淡,但全国性的荣誉还是与他不期而至,2008年,经过层层推荐和评审,卫生部评选的“全国优秀乡村医生”这项业内最高荣誉落到了他的头上。然而,面对这项常人看来至高无上的荣誉,张宝生却放弃了去北京参加由党和国家领导人颁奖的表彰大会。面对给他写申报材料的镇文体中心原主任陈琴花的不解,张宝生平静地道出原委:“我实在是太忙了,病人非常需要我,我哪有工夫上北京领奖?”

  对于荣誉,张宝生从从来不挂在嘴上,更不放在心里。他对妻子说:“我最大的愿望,就是踏踏实实地给病人看病。病人对我的肯定,就是最好的褒奖!”

  的确,张宝生获得过的荣誉,他的妻子张红梅一直都不知道。张红梅告诉记者,在丈夫去世后整理他的物品时,才发现了“全国优秀乡村医生”等多个荣誉证书。

  其实,早在2008年前,张宝生感人的先进事迹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,《扬子晚报》、《南京晨报》等多家省级媒体想采访他,他统统拒绝了。

  2010年,一位上海籍病人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经张宝生治愈后,为表谢意,特意多次从上海专程开车来丹,请他到上海去参观世博会,但每次都被张宝生婉言谢绝了。

  经张宝生治疗康复的患者经常给他送来锦旗。张宝生首先是拒绝,实在拒绝不了也只是礼节性收下。他从来没有将这些锦旗悬挂起来,更从未把此当作炫耀医术或医德的资本。如有康复的病人送其物质方面的礼品、请吃饭等,他也一概拒绝。他总是谦和地讲:“为病人看病,是我份内职责,看到你们一个个顺利康复,这比送啥东西都来得珍贵。”

  2015年,张宝生办理退休,由于身份原因,只拿到很微薄的一点生活费,但他没有跟组织提任何要求。他总是对家人讲,党和政府已经给他崇高的荣誉,足以安慰他的一生,有点生活费就够了,不能再给组织上提任何其他要求。

  妻子张红梅对于丈夫对家庭的投入太少从来没有怨言,却对他从生病后到去世前的独自坚强心疼不已。去年7月后,病情每况愈下的张宝生在治疗期间,独自一人跑到丹阳、镇江红十字会以及相关机构,提出自己一旦去世要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。张红梅亲耳听到丈夫这个决定时,起初也是大吃一惊、坚决反对,但最终在丈夫“我想让研究机构更好地研究癌症、让更多人能治愈”以及“这是我人生最后的要求”的恳求之下,终于含泪应允。张宝生为了保证这个愿望的实施,还早就亲笔写下了遗嘱。

  在张宝生生命垂危的时候,妻子张红梅问张宝生缺什么,张宝生只是嘱咐道:“我什么都不要,什么都不缺,让我安安静静地走吧,不要打扰人家,也不要送行。”

  张宝生走了,但他的高尚灵魂却永远活在了乡亲们的心坎上。他们姑且相信,张宝生是去远行了吧。属于张医生的那个世界,应该丝竹萦耳、祥云缭绕;那个地方,应该春暖花开,鸟语花香。

查看更多 >>

推荐阅读